Wednesday, August 19, 2009

MOVIE:《The Soloist》且听我寂寞的独奏



2009.8.16刊於星洲日報

心靈導師胡因夢有一次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:“……我們會發現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問題,就都是自己的問題。那樣我們就不會把病人看成病人,平等性也才能發展出來,我們就不會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治療者,或者是大師,而是我們稱之為'受創的治療者',就是自己也跟他一樣,也有問題。”

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《獨奏者》(The Soloist)裡,洛杉磯時報記者Steve Lopez認識了流落街頭的音樂天才Nathaniel Ayers。對Nathaniel來說,Steve相信他的故事,為他找來夢寐以求的大提琴,願意蹲在街邊聆聽他的演奏,是他的朋友,他的救贖者,更是他的上帝。對Steve來說,天賦異禀的Nathaniel應該接受精神病治療,回歸到正常人的生活方式,展現他的音樂才華。

居高臨下,一高一低,一段剛剛開始的友誼,頓時失衡。


一心一意想要幫助人,Steve卻處處碰壁,吃力不討好。他把Nathaniel的故事寫在報紙專欄,讓他獲得了一把大提琴;他安排Nathaniel入住康復中心,給他找來大提琴老師,幫他安排演出機會,甚至想把他送到精神病接受治療,讓他接受常人的生活方式。

可是Steve不明白,一廂情願的他永遠走不進Nathaniel的世界。

在Nathaniel的世界裡,音樂是單純而不需要任何附屬品,甚至不需要觀眾。即使身處隧道內,音樂也能攜帶著他就像展翅高飛的白鴿一樣,在空中輕盈飛翔。 Nathaniel拋不掉腦裡聽到的那把聲音,一旦面對壓力就會失控。他需要的救贖者,不是醫藥治療,不是名利,而是讓他忘我的音樂。

從Nathaniel身上,Steve也看見了自己的問題。他婚姻失敗,跟兒子無法溝通,面對事業瓶頸,連騎腳車都會發生意外。遇見Nathaniel,讓他覺得這是一個待他“挽救”的對象,彷彿是人生一項重大任務。

飾演記者Steve的是Robert Downey Jr.,我認為是當今好萊塢最傑出的演員之一。雖然奧斯卡影帝Jamie Foxx飾演的音樂天才明顯是整部戲的核心人物,可是Robert仍然憑著他自然的演技感動了觀眾。 《獨奏者》中有幾幕,Steve與Nathaniel溝通之際,似乎語塞而沉默下來,默默看著對方。沒有任何對白,Robert卻用他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傳遞了非常微妙的情緒。

從演出《傀儡人生》(Being John Malkovich)而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開始,Catherine Keener在多部電影中,比如《卡波堤》(Capote),稱職地扮演為故事生輝的配角。這一次,她飾演Steve的上司兼前妻,明明可以營造更多的戲劇張力,卻可惜只有區區幾場戲,讓人有感意猶未盡。

影片的最後,Steve並沒有走入Nathanial的世界,他並沒有扮演一個救贖者的角色。 Nathanial似乎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依舊熱愛音樂。當兩人握手那刻,兩人之間的關係,不再是拯救者與受害者,而是平等的地位。

這樣平淡的結尾,恐怕和觀眾期待看到的故事有所出入,以類似的題材來說《獨奏者》真的就像一曲寂寞的獨奏,平淡樸實,少了戲劇化的衝突。連三個如此好戲的演員,似乎都平白浪費掉了。

在這兩個人的故事以外,《獨奏者》同時展現了流浪者的悲涼世界,以及精神患者們的困境。這些部分都拍得非常動人,無論是夜裡流浪者充斥的街巷,或是中心內精神病患者的心聲。可是,這些支線卻反而讓影片的主題顯得不夠集中。

《獨奏者》並沒有具體地描繪精神分裂症,也沒有好好探討美國的流浪漢現象。它缺乏賺人熱淚的煽情元素,也沒有振奮人心的轉折情節,甚至連配樂都沒有帶來什麼驚喜。可是在這些缺憾之外,我看到的是一個最人性的結局。核心問題沒有解決,兩個不同的世界或許仍未獲得救贖,卻因為找到了平等的相處方式,而得到了最珍貴的尊重。

11 comments:

  1. 阿佐,
    加爱也写过一篇wounded healer。
    受过同样伤害,
    有着类似问题,
    更能理解,
    更能感同身受。

    ReplyDelete
  2. 我上星期在报章看到介绍,看了一两行,感觉就是自己会喜欢的电影类型。
    所以,故意跳过不看了。
    不想知道太多。

    另外,这星期我会去北京和广州。
    你看电影比较pannai,有什么电影这里难找的,请给我一份名单让我照单收购吧,呵呵。

    ReplyDelete
  3. 。。。。

    ReplyDelete
  4. 重点是Steve在“镜子中”看到问题所在,也最后至少从中掌握了该走的方向了吗?Nathanial依然活得自得其乐的话也算大团圆结局了。正是「神经人人皆有,巧妙各有不同」..真是一部很有哲理的影片。

    我这个人说话时常不经大脑,得罪人多,称呼人少,所以选择不留名。

    闪~

    ReplyDelete
  5. Josh,
    我就是在加爱那里看到胡那段话。
    有时会突然发现,原来付出和爱到头来竟是为了自己,
    那感觉很恐怖。
    离题了,呵呵。

    miaoti,
    等你看了这部电影再看我的文章啰。
    我没有看电影比较pannai,可能比较多一点而已,
    可是很难给你名单呢,真的。

    无名,
    。。。。

    ReplyDelete
  6. 阿佐
    爱一个人其实不就是爱自己吗。
    如果付出与爱没有让自己好过,
    还会那么付出还会那么爱吗?
    爱和付出,
    大概就是你让我好过
    我也让你好过?

    ReplyDelete
  7. 想起那天阿始说的:
    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
    她比我坦荡,
    比我淡泊。

    ReplyDelete
  8. 啊,看你們談愛與付出,我也來參一腳。
    在我個人而言,愛與付出的體會,
    其實很分階段性。
    佛洛姆說過能夠寂寞,才能夠愛。我絕對贊成。
    因爲“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,所以我愛你;而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,所以我需要你。”
    年輕的時候根本不能明白愛的這種力量,以及裏頭的寧靜致遠。
    以前我付出以後,會有期待,以及很在乎“對方給我什麽反應”。這樣子,大概是爲了自己的付出吧?亦是佔有的表現。
    現在則會以祝福和包容的心態去付出,在乎對方的感受,他是否真的在裏頭得到快樂,他可以不必給我任何“感激”“感動”的回應,只要他快樂,就夠了。如果付出構成了壓力,亦不勉強,以沉默代替行動,也是愛。愛不是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東西。
    能夠依賴,也能夠放開,愛,其實是自己的事吧?

    ReplyDelete
  9.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.

    ReplyDelete
  10. 我越来越觉得
    无私的爱
    其实根本不存在
    或至少
    我还没看到

    ReplyDelete
  11. 阿佐
    我選擇在email回你。 :)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