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September 29, 2010

MOVIE:《第36個故事》

2010.9.12刊於星洲日報




如果你常去咖啡館,你一定知道,那是故事流動的地方。

電影《第36個故事》裡,朵兒(桂綸鎂飾)開了一家朵兒咖啡館。那是她夢想中的咖啡館,簡單、優雅,永遠瀰漫著濃郁的咖啡香,當然也少不了她拿手的麵包甜點。朵兒的妹妹,薔兒(林辰唏飾),對經營咖啡館漫不經心,兀自開始了“以物易物”的遊戲。漸漸地,客人們帶來的雜物開始堆積在咖啡館裡,一場交換遊戲將朵兒和薔兒帶到了她們自己原先沒有預料到的方向。

如果你來到這家咖啡館,你要拿什麼來交換呢?



我來到了朵兒咖啡館。我置身在熟悉的電影場景裡。《第36個故事》拍攝結束後,這家位於台北民生社區的咖啡館就開始正式營業了。我坐在咖啡館裡,想像朵兒站在吧台煮咖啡,薔兒跟有意交換物件的客人討價還價,婦人在選檯燈,小孩騎著木馬玩具,還有中孝介在另一角哼起日本民謠。在電影和現實之間,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,似乎,現實中也會有一段段不同的故事在悄悄上演。

民社社區是一個恬靜、悠閒的環境,陽光透過樹影灑落下來,似乎隨時會看見薔兒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街道。如此的氛圍從現實環境過渡到了電影裡頭,《第36個故事》是部恬淡、輕盈的小品,透著一絲散漫和慵懶。

《第36個故事》是導演蕭雅全的第二部電影長片,由侯孝賢監製。以一部電影來說,內容是略顯薄弱空洞了些。廣告導演出身的蕭雅全,對場景和畫面的拿捏非常精準。看似微不足道的場景角落、聽似絮絮叨叨的空泛對話,卻在簡潔俐落的節奏中吸引了觀眾的目光。里長和他的兒子、上門寄宿的外國沙發客、讓出手機吊飾的空姐、看中物件並討價還價的客人們,許許多多角色陸續出現,雖然多是一閃即逝,卻趣味盎然,讓人會心一笑,並留下印象。

為什麼是36個故事呢?這是推動劇情和角色發展的關鍵。咖啡館的客人群青(張瀚飾),帶來了35塊肥皂作交換,每塊肥皂附帶一則城市故事(每則故事皆迷人猶如卡爾維諾的《看不見的城市》)。當他說完了自己的35個故事後,卻突然反悔,不但把肥皂收回,還蠻橫地把朵兒依據故事所畫的插畫全部帶走。朵兒眼睜睜看著群青、肥皂、故事和插畫從咖啡館裡消失,覺得難過失落,卻因此而逼使她下定決心完成自己的另一個夢想。

朵兒對人生的抉擇,以及她追夢的果敢,讓《第36個故事》有那麼一點點女性為自己人生作決定的啟蒙意識。與其歌頌一段激勵人心的奮鬥故事,它更像一則鼓勵觀眾去思考的小品。

短短的,輕輕地,不著痕跡。連電影配樂都特別溫婉輕盈,雷光夏的音樂和歌聲是《第36個故事》另一個精彩之處。

《第36個故事》因參與台北城市電影影片製作企劃案甄選脫穎而出,由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委製,以“多元價值並存的城市”作為影片主軸概念。離開朵兒咖啡館,離開了台北,我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,吉隆坡。這是個更適合詮釋多元精神的地方,多元種族和文化,早就發展出自己一套交匯融和的方式,委實不必政府多加推動(或曲解?)。我只是期待有一天我們的電影也可以擁有城市寓言的格局,娓娓道來如一則城市物語,反映真實的我城生活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