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September 29, 2010

READING:那些私密的日記與信箋

2010.9.28刊於南洋商報《閱讀對話》

有的書,始終不敢閱讀。並非內容深奧難懂,是害怕讀了后,會隨著沾染的負面情緒而重重沉下去。

比如,那一本分上下冊的《邱妙津日記》。  

在邱妙津身亡十二年后,由印刻出版的《邱妙津日記》收錄了作者在1989至1995年的日記。文字顯示了她的早慧,也是她忍熬傷痛的證據,她對美與藝術的堅持,她對生存與死亡的質疑。書本文案上寫道:“如果沒有付印,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,也許\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。像一個漸褪的夢,教人無法判清到底發生過什麽,又是因為什麽而錯愕驚醒。”  


聽一個讀過這本書的朋友轉述,他每天只敢閱讀一點點,只因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文字散發出來的負面能量。他發現,自己每天所讀的那一點點,也許幾頁,也許幾行,但是卻跨越了邱妙津的數日、數週甚至數月。作者那短暫即自我了結的生命,他卻可以如此快速地閱覽,不免讓他覺得殘酷不已。  

偷窺的愉悅 

作家們的日記,為何會讓後人如此熱切關注?  

從文學價值的角度來看,日記是作家的個人檢視,記錄了他對作品的反思,是他“實驗”文筆、草擬初稿的地方,或甚至日記本身就是一則文學作品。自古以來,日記是後人探索作家私人生活的管道,甚至是研究其文學作品必參考的資料。  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說穿了,閱讀作家日記的行為里有一種偷窺的愉悅,而且是光明正大地閱讀。作家不為人知的,未經遮掩修飾的想法。提筆當下,萬般思緒通通化為文字,傾訴的對象,或是知心好友,或甚至沒有人,只是自己與自己在對話,因此往往是一則分外赤裸坦誠的私密語錄。若作家恰好是個備受爭議的名人,其身世又有那麼一絲詭譎神秘的意味,則更為讓人有一探究竟的心態。  

今年最受矚目的出版作品之一,是一本結集了瑪麗蓮夢露生前未曾公開的詩句、日記、信件、傳真書信等手稿的著作《片段》(Fragments)。這本書收錄了夢露自1943年至1962年逝世之間的文字記錄,預計今年10月以法文、德文、意大利文、西班牙文等不同版本同步問世。 

讀者免不了會好奇,多年來夢露與肯尼迪總統等名人之間令人諸多猜測的牽連關係,會否在字裡行間透露些許?在好萊塢打造出來的金髮性感女星形象背後,讀者會否發掘夢露知性的另一面?為《片段》撰寫前言的意大利作家安托尼奧塔布奇表示:“在夢露身心深處,有著沒人會懷疑的知性與詩人的靈魂。”  

不要看,把它們全部燒掉  

蘇珊桑塔格去世后,她的獨子大衛里夫繼承了她所有的遺產,其中包括母親一個壁櫥約100本日記和筆記本。經過4年多的整理,里夫出版了母親的日記的第一卷《重生:日記與紮記,1947-1963》。日記里毫不避諱記錄了桑塔格數十年的個人隱私,包括了她的同性戀傾向與失敗的婚姻等。  

里夫曾表示,整理出版母親的日記,讓他“冒了很大的道德風險”。里夫曾表示,在母親臨終前,他曾徵求她的意見,是否願意出版日記,但桑塔格的回答總是模棱兩可,“你知道日記在哪個櫃子里,不是嗎?”最後,里夫還是決定把這部份遺產留給全世界。桑塔格生前極為重視個人隱私,大概沒想到,有一天兒子會把她的日記公諸於世。  

難怪有人會說,千萬不要把內心秘密記錄下來,尤其當你是個名人。 

留給全世界的手稿和私密日記,有者認為是作家私產,也有人認為是屬於國家的文化遺產,應該公諸於世。1924年,患了肺結核的卡夫卡病情非常嚴重,臨終前他特別交代他的好友布羅德:“親愛的馬克斯,這是我最後的請求,我身後留下的一切,日記、手稿、書信......不要看,全燒掉。”  當然,布羅德顯然背叛了卡夫卡的信任。他不但將其小說付梓出版,更將其日記與情信公開出版。這個舉動想必會惹怒卡夫卡,但卻讓他成了20世紀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。  

比起卡夫卡,德國文豪托馬斯曼顯然較有遠見,雖然他成年后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,但他在1933年前寫的日記都被他親手燒毀了。  

75歲那一年,他又再度動念要燒毀寫過的日記,只因裡頭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,那些記錄讓他掙扎不已。後來他終於決定留下日記,卻特別提筆在封面注明:“1933-1951年的日常筆錄,毫無文學價值,我死後20年內都不得打開。”托馬斯曼於1955年逝世,他女兒按照他的囑咐將整整32本日記全部封鎖起來,直到多年以後,後人才得以一窺這位文豪的私密絮語。  

作品手稿尚好,但日記確實是一個人的隱私,被迫袒露在眾目睽睽之下,似乎不是那麼道德的行為。站在作家的角度,會覺得是一種侵犯;回歸到讀者的角度,那份好奇心又渴望透過這些文字深入到作家內心最隱秘的那一部份。  

用1千英鎊買了一封信  

除了日記,不少作家亦習慣通過書信抒發情感。那裡頭也有作家最真情流露的文字。倖存留下的信箋,自然也成了收藏家們覬覦的珍貴物品。  

讀者對一個作家的崇仰,若閱遍或收藏其著作后仍嫌不足,或許,可以參考英國作家喬夫戴爾的作法,買下作家的“真跡”。戴爾花了超過1千英鎊,買下了文學大師D.H.羅倫斯的在83年前親筆撰寫的一封信。  

那是D.H.羅倫斯在1927年1月10日,寫給他嫂子艾爾絲的一封信。一張紙的兩面,寫了作家當時身處異鄉的心情。戴爾花了一個小時左右,以手指輕輕觸摸這張泛黃的信紙。然後他把信紙裱在一個雙面相框里,掛在書房的牆上。一抬頭,就能看見。

  “這封信沒有任何神秘力量,也沒有任何象徵意義——它並沒有讓我的寫作更順利,但我對它愛不釋手。我從來沒有後悔買下了它。我知道,在約80年前,這張紙曾經被D.H.羅倫斯拿著書寫。即使如今它只是高掛在牆上,卻散發著一股實體感。我太太如此形容:似乎D.H.羅倫斯給我們寫了一封信。”    


他們的日記與信件,你有興趣閱讀嗎? 

《邱妙津日記》 
作者:邱妙津 
簡介:作品《鱷魚手記》、《蒙馬特遺書》備受矚目,邱妙津在26歲那年在巴黎自殺身亡。《邱妙津日記》收錄了她對自己感情的自剖,對文學的熱愛,對寫作的堅持,以及對生命的熱情及質疑。  節錄:“我之於人生確實是強悍的,我一點都不軟弱。且是愈來愈強悍的。在這個世界上,我所懼怕的人,我所懼怕的事,我所懼怕的情境、人生現象是愈來愈少了。人生中可以得到的,我全部都可以得到,現在我明白只要我想要的一切我都可以得到。人生何其美。但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,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。”   

《梵谷書信全集》 
作者:梵谷 
簡介:這本書共收錄了從1872至1890年梵谷去世期間,所有被保存下來的902封信,是目前收錄最完整的梵谷書信集,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。 節錄:“在靈魂一角可能有座燃燒炙熱的火爐,然而無人前來取暖,過客只瞥見煙囪的一抹輕煙,又匆匆繼續他們的旅程。”  書名:

《安妮的日記》 
作者:安妮法蘭克 
簡介:安妮法蘭克是二戰中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之一。書中內容摘錄自安妮在納粹佔領荷蘭期間,匿藏於密室期間所寫的日記。她最終在集中營里被迫害致死。《安妮的日記》從一個小女生的角度去看這場大屠殺,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。 節錄:“天啊!爲什麽他們要拼命地製造武器?飛機和戰車都愈來愈大呢?......我們是一群上了鐐銬的猶太人,沒有任何權利.......”  

《一個作家的日記》 
作者:維爾吉尼亞伍爾芙 
簡介:這是英國作家伍爾芙於1918-1941年之間的生活記錄,也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日記選。書中文字細膩、優雅,收錄了她對自己多本著作的想法,是瞭解伍爾芙生活和創作的另一途徑。 節錄:“我在這本小說(《戴洛維夫人》)所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,從生到死、從理智到瘋狂,我要批判當今的社會制度,並揭露它的整個運作方式。”  

《重生:桑塔格日記第一部》 
作者:蘇珊桑塔格 
簡介:本書收錄桑塔格從14歲至31歲(1947-1964)的日記,從早年日記即可看出她對藝術領域的嫺熟,對知識的強烈渴望,以及對愛情和性慾的探索。 節錄:“婚姻是一種處心積慮讓感覺鈍化的制度,整個婚姻的重點就是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的無止盡重複,它最明確的目的就是創造出強烈的互相依賴。到頭來爭吵毫無意義,除非一方隨時準備行動——終止婚姻。所以,第一年後,爭吵完也不再修補,任憑自己陷入沉默的憤怒,這種沉默逐漸變成日常冷戰,直到一方試圖重新開始。”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