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anyang siang pau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anyang siang pau. Show all posts

Monday, January 03, 2011

MOVIE:2010年,我的10大電影

刊於2011年1月2日南洋商報週刊



去年某一段時間,我連續重看多部黑白影片,只爲重溫這些年代悠久的經典作品。過後若有所思,這些影片之所以吸引我,某個原因是其記錄了那已消逝的美好年代,那些我來不及參與的場景和時光,通通被完好留存於菲林中,散發迷人質感。那一些,都是屬於那個年代的影片。

2010年,我也看了許多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影片,敘述的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——網路虛擬世界、金融風暴、失業問題、外勞現象、挑戰傳統的價值觀和家庭結構等等。電影已超越了其提供娛樂的功能,而是反映了真實人生,以虛構的故事去捕捉這個時代的輪廓。很多很多年以後,當後人回頭檢視這些電影作品,他們或會更瞭解這個年代的我們,以及我們所關心和熱愛的每一件事物。

2010年,我的10大電影依序為:

Sunday, January 02, 2011

READING:離真實近一些

刊於南洋商報<閱讀對話>專欄


1. 去中國旅行前,友人託付購買北島的散文集《城門開》。後來,在深圳書城看到這本書,精裝版,卻非常便宜,結帳時發現還有折扣,不禁大喜。

跨過海關,從深圳到了香港。在香港的書店看到同一本書,不同的版本。突然想起,之前在馬來西亞與北島會面時,他曾提及作品在中國被刪一事。我慌忙翻開這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《城門開》,北島在序言里如此說:

“我的散文集在大陸本屬禁書之列,倒無話可說——殺無赦。後來不知怎地一本本出版,還以為世道清明了,隨後才發現被刪得體無完膚,一本書竟達百餘處。我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。在寫作的意義上,閹割難道會比極刑更好嗎?......它刪掉的與其說是漢語寫作中的某些細節,不如說是一個古老文明的靈魂。”

我想起行李里存放著那本在深圳買得的書,突然覺得羞愧不安,像是不慎買到了贗品,而且可能是個有“百餘處”瑕疵的假貨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29, 2010

READING:那些私密的日記與信箋

2010.9.28刊於南洋商報《閱讀對話》

有的書,始終不敢閱讀。並非內容深奧難懂,是害怕讀了后,會隨著沾染的負面情緒而重重沉下去。

比如,那一本分上下冊的《邱妙津日記》。  

在邱妙津身亡十二年后,由印刻出版的《邱妙津日記》收錄了作者在1989至1995年的日記。文字顯示了她的早慧,也是她忍熬傷痛的證據,她對美與藝術的堅持,她對生存與死亡的質疑。書本文案上寫道:“如果沒有付印,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,也許\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。像一個漸褪的夢,教人無法判清到底發生過什麽,又是因為什麽而錯愕驚醒。”  

Saturday, August 14, 2010

READING:每首詩都有自己的聲音

刊於2010.8.3南洋商報《閱讀對話》


圖說:(左起)也斯夫婦、石江山與北島


慷慨激昂的朗誦適合面對群眾,而溫婉平實的朗誦,其實更像一個朋友在跟你說話,跟你傾訴他的喜憂。

飯局上,坐在另一端的德國詩人顧彬以標準的中文問我:你寫詩嗎?

我心虛地搖頭。我不寫詩,我想說我讀詩,可是我已經很久沒翻閱書架上那些詩集了。與詩最接近的距離,是大學時期參加了本地詩人陳強華的一堂課,膽粗粗地學習鑑賞詩、創作詩。

可是我還是帶著興奮的心情,出席了這場詩歌朗誦會。因為仰慕的詩人來到吉隆坡,朗誦他們的詩作。千載難逢的機會——一點也不誇張——我甚至跟朋友說,能遇見他們,說不定這輩子只有這麼一次。

Monday, June 14, 2010

READING:每一座城市的書店風景

刊於2010.3.2南洋商報<閱讀對話>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圖:澳洲Tasmania的Dejavu書店

阿佐     X     蘇菲


每個城市都應該要有至少一間個性獨特的書店。

佐: 對我來說,要評比一座城市的指標,不是各式各樣的旅館、餐廳或旅遊名勝,而是當地具有獨特個性的書店。我的旅遊回憶都跟當地的書店 分不開,香港有阿麥書房,澳門有邊度,新加坡有Books Actually,台北有唐山和誠品,倫敦有Daunt Books,上海有季風......數不盡的 書 店風景。你在旅途中印象最深刻的書店有哪些?

Wednesday, June 09, 2010

The Tiger Factory虎廠:訪問導演胡明進與監製楊毅恒


圖:受訪者提供

刊於南洋商報

一切從報章上一則聳人聽聞的新聞開始。


那是一宗發生在巴生的‘嬰兒工廠’事件,不法之徒雇用外勞,讓她們懷孕,然後將嬰兒轉賣給無法生育的夫婦。這宗新聞引起了導演胡明進(Woo Ming Jin)的關注。一個故事,在他的腦海里慢慢成形。

“我喜歡從現實生活里擷取電影題材,我並非在拍紀錄片,而是從這些真實事件中去創造故事,裡頭或會包含我的經驗,有我所看到、聽到的點點滴滴。有的事情你以為在現今的社會不可能會發生,事實上,在吉隆坡以外的鄉鎮,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仍持續上演。”

Friday, January 08, 2010

MOVIE:《Muallaft》Yasmin Ahmad的愛與信仰



刊於南洋商報

當雅思敏阿末在今年7月離世時,她才51歲,留下的最後一部電影是《戀戀茉莉香》(Talentime)。距離今年3月上映的《戀》片才9個月,她讓人期待已久的另一部作品《皈依》(Muallaf)趕在2009年底上映。先後秩序錯亂,究其因是因當初經審查後刪剪過多而選擇不上映,如今姍姍來遲終於登上大熒幕,卻是人事已非。其實,《皈依》早在2008年12月在新加坡上映,並循眾要求在隔年2月重映,而今國內觀眾終於有幸可以完整地觀賞雅思敏遺留下的作品。

日前上電台回顧2009年的電影,免不了追憶起雅思敏,該節目DJ問說雅思敏的離世可會是本地獨立電影的句點,我當時回應,本地電影業若只靠一人來支撐,就太不健康了,我們不需要另一個效仿雅思敏風格的新導演,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元的導演和電影題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