示範一:挑食
我常常在想,每當母親看到現在的我在飯桌上用筷子夾起蔬菜時, 她會不會想,當年她的憂心焦慮,還有揮藤鞭使的力, 不都通通白費了?
我自小就不愛吃菜。想當年母親軟硬兼施以各種方式逼我吃菜。 連藤鞭都使出了。結果,我勉強咀嚼几口,仍給吐出來。 她不曉得物極必反的道理,越是施壓,我越是反抗, 而且打從心裡認為,菜葉那軟綿綿的口感,多惡心啊。
這個惡習一直要到上大學后才漸漸改過來。長大后不知為何, 竟慢慢地開始吃起各種蔬菜了。也非全然為了健康妥協, 而是毫無預兆地,理所當然地開始吃起一種又一種的蔬菜。 先是容易嚼下的葉片類,後來連脆口的也吃了,最近, 連我一向極為抗拒其異味的芹菜,也為了健康而開始搾汁來喝。
口味的改變,似乎是無法解釋的一回事。
其實我小時候不吃的食物可多呢。從前也不愛吃粥,黏搭搭的, 又燙。一直到初中時,到一個女生家里作客, 那天她母親剛好煮了一大鍋的粥, 與他們共餐的我惟有硬著頭皮逼自己一口接一口吞。 好不容易終於看到飯碗底部了,她母親竟問我要不要再多添一碗, 我當然微笑婉拒。後來再沒到那女生家, 倒是從此以後就開始吃粥了。
多年來的挑食習慣,竟然基於健康、 面子這些長大后才認真看待的理由,毫不費力地改善許多。 挑食當然不好,營養攝取不均衡已是大過天的理由, 可是今天我看到別的小孩挑食時,我仍無法說服他改過。 潛意識我總覺得他有一天會像我一般, 自然而然消除那道無形的障礙。雖然,他也許要付出代價。 我確實付出了代價。今天我個子比別人矮小, 除了怨自己年少時不熱衷運動,我通通歸咎於自己過去的挑食習慣。 看來當年母親的擔憂,還是有理由的。
示範二:不吃辣
親戚朋友們最愛在餐桌上調侃我:“你根本就不是個馬來西亞人!”
我並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,他們指的,是我不吃辣這回事。 身為馬來西亞人而不吃辣,對他們來說很不可思議。 就像如果身為四川人而不吃辣也會被別人鄙視吧。說來奇怪, 家里幾乎每個人都好吃辣,惟獨我與辣口味無緣。 既不是家里飲食習慣,也跟基因無關,對於我不吃辣的原因, 大概永遠都會是我們家里的迷。
因為不吃辣,多種食物如咖哩、叻沙、辣椒等我都沒嚐過, 連幾乎每個大馬人都吃的椰漿飯,我也只吃沒加sambal的。 有人為我錯過美食感到可惜,我一貫淡然回應:“既然不好吃辣, 又何來可惜可言?”
剛認識的朋友總愛問我,究竟是不敢吃辣還是不能吃辣。這麼一來, 豈不就是心理或生理的問題了?
因為不吃辣,朋友常需要在飲食上遷就我, 雖然我其實一點都不想基於自己的喜好而影響他人。不過, 既然挑食的毛病已經慢慢改過來, 那對於辛辣食物的接受度是否也會變得“正常”呢? 這恐怕不太樂觀,對於辛辣食物我至今仍全無好感, 稍微嚐到微辣的食物,馬上需要灌水解辣。今天即使到快餐店進食, 我也只拿番茄醬,因而總招來朋友白眼:“有沒有搞錯, 這辣椒醬一點也不辣啊!。”
辣不辣,標準全在我味蕾間,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。
示範三:先到先吃
“開飯了!”,香港電視劇裡最常出現的劇情, 少不了一家人到齊了才開飯的畫面,我自小便覺得此情景很不真實, 因為,這樣的畫面在我家是非常稀有的。 想必是自小父母就忙於生意,而家里每個人的作息時間又不相同, 所以習慣了先到先吃的模式。總是母親燒好飯,擺在餐桌上, 誰餓了就先行吃飯。
誰有空誰先吃,誰餓了誰先吃, 從來沒有要全家人圍著餐桌同時動筷開飯的規定。 即便是除夕夜團年飯,也不一定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的。 從來都是如此,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。相比於飯桌, 或許客廳的電視前才是凝聚我一家人的地方。
最近不知從何處讀到某人說他家里每一頓飯, 都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上兩個小時。邊吃邊聊天,他特別堅持, 也格外珍惜和家人度過這輕鬆交流的時段。
於是對比自己家里的進餐習慣,我不禁在想,從小到大, 我跟家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衝破不了的感情隔膜,會不會, 是缺乏了每天飯桌上共餐的時光?如果家里有一起吃飯的習慣, 是不是就能讓家人之間的感情更為融洽?
如今每當我週末回家吃飯,總是儘量要求家人同時共進晚餐。即便, 往往需要三催四請,而多半不得要領。家里飯廳那張圓桌子, 仿佛成了理想中拉近彼此距離的小小空間;吃飯, 變成了一件需要苦心經營的事情。
親愛的朋友,我小時候也不吃蔬菜,長大後竟然變成素食主義者,實在不可思議。
ReplyDelete因爲不喜歡吃辣(耐辣指數偏低),所以也被人笑說不是新加坡人(因爲新加坡人也和大馬人一樣愛吃辣)。
從小到大,除了過年,平時根本沒有一家人坐下來吃飯(我們下課時間、下班時間不一樣),長大後,哥哥姐姐都結婚了,我自己工作又這麽忙,更加不可能坐下來一起吃飯。我覺得港劇是騙人的,糖衣似的生活,尤其是《真情》,哪裏找容得下這麽多人的大客廳啊?有的話,我都想找。我其實很喜歡一家人吃飯的那種氛圍的,現在吃素了,更加難和家人一起吃飯了。看來挑食是在一定程度上,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關係的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