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March 22, 2010

MOVIE:《The Hurt Locker》如何贏了這一戰



2010.3.21刊於星洲日報

聽聞網路上有《阿凡達》粉絲號召各路人馬罷看《拆彈部隊》,以示抗議後者在奧斯卡獎上“爆冷”擊敗前者奪下最佳影片大獎,這樣會不會太荒謬了?

首先,《拆彈部隊》憑著絕佳口碑早就是得獎熱門,“爆冷”一說并不成立;再說,這些粉絲在作比較之前,是否看了《拆彈部隊》?或許也不能怪他們,畢竟《拆彈部隊》非商業片,據悉即使有奧斯卡獎加持片商也沒打算引進國內院線。日前在新加坡恰好看到本片上映,欣喜之餘不免也感歎——國內片商何時才願意引進這一類好電影?若配合話題性再加上行銷手段,我認為它仍有一定的市場。

《拆彈部隊》是一部戰爭片;可是它又不像一般的戰爭片。它沒有什麽正邪對立的戲劇性情節,也沒有什麽大陰謀等著被揭露。相反地,它只不過簡單、誠實地呈現了導演心目中“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”——戰地前線拆彈部隊人員的驚險工作。

Tuesday, March 09, 2010

創意經濟02:消費者也幫忙促銷?集體認同的力量



刊於商海雜誌2010年3月號第373期

身邊在使用蘋果(Apple)產品的朋友,對該品牌似乎都有忠貞不二的專一,甚至還會推薦他人使用,總是那一句:“你用過以後就無法不愛上它!”——言之鑿鑿彷如一句廣告口號。如果你質疑該品牌的素質,他甚至會挺身而出為品牌辯護!


產品的人性化設計,以及在美學上的革新,無疑是蘋果最引以為傲的特點。當一個品牌成功營造這一種集體性的認同、高度的忠誠,以及一股讓消費者站出來幫忙促銷的動力,我們當然要好好探討了。

Monday, March 01, 2010

MOVIE:《艋舺》揮灑青春與熱血



2010.2.28刊於星洲日報

在台北搭計程車去看電影《艋舺》,司機先生跟我說,他已經20多年沒踏進電影院了,最後一次看大螢幕時他還是個青年呢。前幾天他破例到久違的電影院去觀賞《艋舺》,看得心情非常激動!

這位計程車司機,與其他買票捧《艋舺》場的觀眾,齊齊為這部在2010年春節檔在臺灣上映的電影,締造了6000萬台幣的首周票房,刷新了臺灣本土電影的首周票房記錄!

對我這個觀眾來說,《艋舺》的故事背景和歷史其實是非常陌生的。即便當我親身走在台北萬華(既艋舺)的龍山寺和華西街(影片拍攝的場景),也沒看見那段輝煌歷史留下的痕跡。可是對臺灣觀眾來說,尤其是年長的一代,或甚至是在萬華成長的居民,他們在《艋舺》里感受的恐怕是無法言喻的的微妙記憶。

不過,我一樣在《艋舺》里找到了感動,因為這部影片從開場起始,就開宗明義告訴你這是一部青春動作片。而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。